What I see from The Startup Community Way: Evolv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Brad Feld and Ian Hathaway, 2020 July) “新創社群之道:創業者、投資人,與夢想家的價值協作連結,打造「#先付出」的新創生態圈”

Rich Fuh
13 min readSep 20, 2020

2021.12.26 Update: 台灣翻譯版本已經由八旗上市Taiwan-translated version has been in the market:

I got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to meet with Brad Feld and Ian Hathaway separately in 2018 in my previous role in Taiwan Tech Arena, the startup ecosystem building program backed by Taiwan government. At the time I’ve read a few book from Feld and was collaborating with Techstars on accelerator and later on Ecosystem Development program with Chris Heivly and Oko D. While they told me about this upcoming book, my immediate response was that we should get it translated in Taiwan so as to spread the concept and help more people in the ecosystem understand and support what we are doing. Fast forward to 2020, the book is published in July and I’ve move on to another role in the startup ecosystem. However I still believe this is valuable to get more people in Taiwan read this and have an in depth discussion around what we should continue/start or stop to do in terms of what we have been doing in the past few years around startup ecosystem enablement efforts in government, enterprise or startups.

What I plan to do here is to initiate a crowd funding campaign to back the minimal cost for copyright,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Below is what I shared in another platform-in mandarin as prelude to find get people aware of this book before local language version is available; and source partners in Taiwan to do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together. Like in Startup Community, we are all living in a “complex system” no matter what job we are doing in the society. So there is no linear way for me to get the “partner traction” or support. So I’d test this and spread the word one by one and hopefully can make this happen in 2020, the year of big change to many many things.

Brad Feld在台灣創業圈其實應該是個有點陌生的名字,但提到他所寫的”Venture Deals: Be Smarter Than Your Lawyer and Venture Capitalist”,聽過或看過的人應該就相對多了。而架構在這本書上、由Brad Feld等人規劃的Venture Deal Summer 2020八周線上課程,我也在FB的同溫層上看到許多人順利參加結業。在美國這樣有個眾多創投界大咖的地方,Feld除了也是公認的大佬外,有四點是我看來和別的創投比起來最有意思的地方:

1. 經常穿著夏威夷衫
2. 寫書、賣書、打書功力一流
3. 慈善家,而且常常在社群媒體運用自己的影響力
4. 不是在矽谷、也不是在東岸

而第四點,也正是這本書的”前傳”Startup Communities: 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Your City的背景:科羅拉多州的Boulder博德市如何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創業聚落、並且藉由如Feld等成功創業家與創投的持續投入,讓這區區五十萬人口、在科羅拉多這樣許多台灣人可能都搞不清楚在那的地方,孕育創造出了包含SendGrid等成功的企業。

兩年前因為工作的關係,在一場活動中有機會當面與Feld聊上一陣、也和他pitch了我們在台灣新創生態圈的努力。當時他告訴我Startup Communities將會有續集,而我第一反應是和他說:如果有機會,我會盡力讓這本書能在台灣被翻譯、讓Boulder的案例進而鼓舞與影響更多人、讓台灣的新創生態圈能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成功故事。

而今這本書已經在美國出版、在這紛紛擾擾的一年,或許也是開始實現我當時說的話的好時機了。

Problem Statement

新創的簡報常常開始於問題宣言 (problem statement)。正式切入讀書心得前,也在這裡試著簡單總結這本書的Problem Statement:

“許多人希望能夠複製、重製某個地方,例如矽谷的創業生態系。然而許多的投入,雖然在規畫初期有著長期投入的打算,但往往因各種因素流於追求快速短期的亮點。於是,投注的資源所創造出的新創支援活動和創業家所需的資源開始出現落差、開始讓各方,包含創業者和投注資源方都感到氣餒,而且無力”

而這樣的問題,Feld與Hathaway兩位作者以一個聽起來有點嚇人的核心觀念來解釋: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或可譯為複雜系統)。他們認為,新創社群的運作依循著複雜系統理論。新創社群間有許多小小節點,每個節點的行為與整體系統的投入產出都是非線性的、而整體而言也很難說有單一的領導者、難以階級來進行控制;然而一切又似乎有秩序在其中。而那秩序的來源是每個節點之間的互動與連結。

而新創社群的建立,節點與節點間互動與連結品質的重要性,遠較於其他看似有形的指標如募資額等,更為重要。

有關於複雜理論,可以參考以下這支影片解說。觀察大群鳥類的飛行:數以千計的鳥,裡面很難觀察的領導者,但群體的飛行卻隱然有序、並且可以往目的地去。

https://youtu.be/GjwvsK-6640?t=42

舉個例子來說,從幾個國際新創推動專案網頁,例如Canadian Technology Accelerator https://ctaconnects.com/,是以新創數、募資額、工作創造數等作為網頁重點呈現成果

La French Tech在Dealroom平台建立的dashboard, 是以創造的工作數、募資額、新創數目等為主要呈現
https://ecosystem.lafrenchtech.com/dashboard

雖然這兩個例子不代表這些計畫對該國政府的KPI,但這些是非常常見的新創生態系量化指標。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報告強調高估值新創、女性創辦人比例、國際新創比例等等。如果是以傳統的階級管理角度來看,哪項指標落後就應該設計個別的支持計畫來刺激或鼓勵。例如提供創投分潤誘因,例如辦理活動鼓勵國際新創落地。

本書作者並非在反對這些指標,而是透過運用複雜系統解釋新創社群的運作與本質,進而幫助政策制定者、新創生態圈支持者、以及創業者,有共同的語言與認知看到新創社群的發展,並且能夠不被短期指標所囿或刻意調整行為。因為新創社群的發展必須被整體來看待、單一指標的改進,不代表可以有效提升整個新創社群所能發揮的能量。

能夠帶來雪球般改變的,追根究柢,是節點-可以是人或組織,之間的互動、互信與關連強度的建立與深化;以及 “super node” 由無私成功創業家的長期投入與回饋,才能帶來的。

而那才是真正對應與解決到Problem Statement的洞見。

So what?

這本書提出的幾個重點可以歸結如下:

1. 新創社群依循著複雜理論運行;
2. 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性、人際網絡效應與效益、互信度,是建立、發展並孕育蓬勃發展新創社群的關鍵。在許多情況上來說,發展新創社群,和發展公司的文化、經營維繫家族情感、社區發展協會有許多雷同、可以互相借鏡之處。
3. 在世界各地都常常聽到的一些對新創發展的障礙,例如法規、投資人心態、早期資金匱乏、國際人才短缺。而許多新創支持計劃也都是投入在解決這些障礙。排除前述的障礙並非不重要,然而新創社群發展的最重要議題,仍應回歸到”network of trust”;
4. 支持新創社群的發展,首先必須要理解複雜系統的運行。上到下、權威式的投入等作法,通常都會遇到很大的挑戰。

因為所謂的社群,一般來說是有一群有相進價值觀、目標的人、並且有類似的身分。例如社區永續發展社群,應該是由一群住民、同樣希望並願意以社區永續發展為自己生活重心的一部分的人組成。

新創社群,顧名思義應該就是投入突破創新、快速發展新事業的創業家、而且是願意以創業家夥伴為優先的創業家組成。

如果把”創業生態系”想像成一個同心圓,其外圈是如政府法規、支持計畫、大企業、創投資金、學校等;其核心則是新創社群。在外圈的單位或組織,提供新創社群各種養分、資源;而新創社群的成功,則能更支持外圈持續不斷發展、讓外圈的各利害關係人可以更有效的與新創社群共創、合作,並且共同取得包含經濟成長、商業利益等新創成功的最終結果。就好像新創社群和創業生態系取得product-market fit這樣的結果。

通常我們所觀察到的各種新創發展問題,並不是”新創社群”的問題,而是”創業生態系”的問題。

Feld與Hathway在本書所提的論點,則在於”創業生態系”中擁有資源並投入新創的各利害關係人,往往忽略了新創社群的複雜系統本質,已習以為常的上對下、試圖控制等方式與社群互動,因此投注的資源無法有效的成為新創社群的養分。

From Boulder’s experience to Startup Community Way

Feld在2012年針對他在Boulder新創生態社群發展過程所觀察、歸納出,有關新創社群與生態圈發展的四項一般性論題"Boulder Thesis” (“博德市論題”),

新創社群的發展必須有:

1) 創業家作為領袖

領袖新創社群的發展必須是由創業者領導。並非教授、政策制定者、官員。這些其他的生態系成員,是以支持者、提供資源(feeder)的角色參與新創生態圈發展。

2) 兼容廣納

新創社群必須要能兼容所有的新創家:從資深連續創業家、新手、到考慮創業的人

3) 持續有創業活動

新創社群必須要持續有創業相關的活動、讓所有社群裡不同階段、主題的創業者能就創業主題互動與交流。若活動內容未能針對創業主題進行安排,這些活動無法有效使新創社群活絡

4) 長期承諾

新創社群的領袖必須對新創社群有長期耕耘的承諾。這承諾的時間,至少必須是二十年。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論題,或許就屬第一點:創業家必須作為社群的領袖引領社群、乃至於生態系中其他的資源提供者。領袖必須透過不間斷與各方的對話、社群活動、互動以及積極促成社群內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的連結,逐步建立成員間彼此互信、互相幫助的文化,並且降低社群內因為聯繫與找尋解答所需的溝通成本,包含時間與金錢。

這也是在Startup Community Way一書中,作者更進一步界定的有效運作的新創社群樣貌:成員間的相互連結是網狀、而非集中在某些特定人身上;因此新創家可以有各種不同人的管道連結到欲連結的對象。成員間彼此有高度的互信基礎;而且有著”give first”的共同認知,亦即協助彼此,不預設立場祈求回報。

成功的新創社群有相似點、卻都是獨一無二、無法相互複製。新創社群的根本仍不脫整體新創生態系、乃至於人才、產業環境的本質。在新創有”product-market fit”, 在這裡則是有community-ecosystem fit. 一個以硬體製造為主的生態系,不容易支持軟體創業生態社群。一個投資者風險程度很低的生態系,不容易支持非大公司衍生新創以外的新創社群。一個沒有醫學院、醫療體系與研發臨床驗證不發達的地方,不容易產生生醫新創。

新創社群的資源提供者,若認同以建構新創社群、讓新創社群成為改變經濟產業結構、刺激帶動整體創業生態系蓬勃發展此一論述,在提供資源、界定政策、遊戲規則時,Boulder Thesis的四個論題,以及Kauffman Foundation所做的延伸實證研究 (https://feld.com/archives/2014/04/empirical-support-boulder-thesis.html),乃至於Startup Community Way中進一步探討的,特別是如何衡量投入產出以及各種"KPI陷阱",都是值得了解的。

新創社群是由人組成群體、群體構成組織行為,並且以系統方式與社會經濟上其他單位互動。每個資源提供者,其實都有各自的社群、運行方式、乃至於更加白話,有各自的採購決策流程。推動創新創業之所以困難,其實也就是在於如何突破既有的衡量、報告、KPI與行之有年的行為模式。

在公司內部導入新流程、新作法如是、在一個城市、國家開始建立新創社群如是、推動生態系支持新創亦如是。創業家是孤獨的、推動創新支持政策的政府承辦與官員在面對民代與其他採購稽核單位也通常是孤獨的、支持新創的民代可能在議會或立法院的同事間、在選民間也通常是孤獨的。傳統的歷史課本往往把治世的出現簡化歸功於明君與明相,速食化的新聞媒體會把成功的公司或新創歸功於領導人。

在我而言,領導之所以重要,絕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為他/她構思出的好的想法,而是透過影響,建構出高效互信、互動的社群與生態系夥伴,不管是在公司、在政府、在產業。有這樣的社群存在、便有更多機會會有更多領袖接替出現,新創社群的突破性發展,往往也是一家家成功的新創出場後,裡面許多獲取財務自由的經營創業團隊的經驗、時間與分享,便能影響社群裡的更多人。

Startup Community Way,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政府創新之道、社區創生之道、組織再造之道;也可說是每一輩的人在推動新觀念、新想法時都會遇到的。新創面臨的挑戰不會是獨特的、台灣產業與新創面臨的挑戰更不是單一。這本書不是可以讓自己單獨一步一步遵循照做的手冊,而是給社群與生態圈裡的不同角色一項指南,讓彼此有機會凝聚對於 "結果"達成共識,以終為始 (working backwards :)) 的一起發展生態系。

--

--